冠状动脉栓塞最常见的原因是动脉粥样硬化,其他重要原因还包括血栓形成、主动脉瓣狭窄、冠状动脉炎症及血管痉挛等。
冠状动脉栓塞是一种由栓子阻塞冠状动脉引发的心脏急症,栓子来源多样且机制复杂,但动脉粥样硬化仍是核心病因。高胆固醇、高血压、糖尿病及吸烟等因素会破坏血管内皮,促使胆固醇等物质沉积形成斑块,导致血管狭窄甚至完全闭塞。这种慢性病变在斑块破裂或血栓形成时可迅速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
血栓形成是另一核心机制。当心脏疾病(如心房颤动或瓣膜病)导致心腔内血液淤滞时,易形成血栓。脱落的血栓随血流进入冠状动脉,可迅速阻断血流,尤其在血管狭窄的基础上,风险显著增加。主动脉瓣狭窄(常见于瓣膜退行性变或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因心脏泵血异常,瓣膜赘生物易脱落,成为冠状动脉栓塞的高危因素。炎症性血管疾病(如血管炎)或冠状动脉自身粥样硬化斑块破裂也可能直接形成血栓。血管痉挛(如由吸烟、寒冷或情绪诱发的冠状动脉收缩)则通过急剧减少血流量,间接导致局部栓塞样缺血状态。
冠状动脉栓塞的病理机制涉及动脉粥样硬化、血栓、瓣膜病变及炎症等多重因素。预防应针对基础病因控制风险,如强化心血管健康管理。一旦出现胸痛等警示症状,需立即就医明确病因并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