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毒性作用是指药物、疾病或化学物质对心脏造成的损害,可能导致心肌损伤、心律失常甚至心力衰竭,常见于抗癌治疗或特定疾病患者。
-
核心表现
心脏毒性常引发胸闷、心悸、乏力等症状,严重时出现心源性猝死或休克。心电图异常和心肌收缩力下降是典型特征,部分患者治疗后数月仍可能延迟发作。 -
主要诱因
抗肿瘤药物(如阿霉素、顺铂)是常见原因,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疾病会加剧风险。辐射、遗传因素及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红斑狼疮)也可能损伤心脏功能。 -
高危人群
老年患者、原有心脏病或慢性病患者对毒性更敏感,但健康人群长期接触毒性物质同样可能受影响,需定期监测心脏功能。 -
防治重点
治疗期间需密切监测心电图和心功能,调整药物剂量或更换方案。出现早期症状(如心律不齐)应立即就医,避免剧烈运动或情绪波动加重负担。
心脏毒性作用可防可控,关键在于早发现、早干预。高风险群体应定期筛查,平衡疗效与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