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毒性作用可能是由药物副作用、化疗影响、心肌炎、心包疾病或代谢紊乱等引起的病症。这种毒性会直接损害心肌细胞或影响心脏功能,严重时可导致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甚至猝死。
-
药物副作用
某些抗生素、抗精神病药和抗肿瘤药物可能干扰心脏电活动,引发QT间期延长或室性心律失常。长期使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也可能增加心力衰竭风险。 -
化疗影响
化疗药物(如蒽环类)会通过氧化应激破坏心肌细胞结构,导致剂量依赖性的心肌损伤,表现为左心室功能下降或扩张型心肌病。 -
心肌炎与感染
病毒性心肌炎(如柯萨奇病毒感染)可触发免疫反应,引发心肌水肿和收缩功能障碍,部分患者会进展为慢性心肌病。 -
代谢性疾病
甲状腺功能亢进、电解质失衡(如低钾血症)或尿毒症会扰乱心脏离子通道,诱发心动过速、传导阻滞等电生理异常。 -
自身免疫与毒素
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疾病可能累及心包或心肌,而酒精、重金属(如钴)等外源性毒素也会直接损伤心肌细胞。
早期识别心脏毒性的症状(如胸闷、乏力、心悸)至关重要,高危人群需定期监测心电图和心脏超声。调整用药、控制基础疾病或使用心脏保护剂(如右雷佐生)可降低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