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尖瓣脱垂是一种因瓣膜与支撑结构失衡导致的心脏疾病,主要表现为三尖瓣在心室收缩期脱入心房,可能引发右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等症状,严重时需手术治疗,轻度患者可通过定期随访或药物控制病情。
三尖瓣脱垂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通常由三尖瓣黏液样变性引起,瓣膜增厚、冗长且弹性下降,可能伴随腱索断裂;继发性则继发于胸外伤、感染性心内膜炎、风湿病或肺动脉高压等,表现为瓣膜增厚及腱索结构异常。部分患者具有家族遗传倾向,需警惕先天性心脏病风险。
症状轻重与脱垂程度相关,轻度患者可能无明显症状,或仅表现为运动耐力下降、易疲劳;中重度脱垂常引发三尖瓣反流,导致右心衰竭,出现心悸、胸闷、呼吸困难,部分患者可能并发房颤、肺栓塞或下肢水肿。若原发病为感染性心内膜炎,还可能伴随发热、关节痛等全身症状。
治疗策略需个体化。轻度无症状患者建议定期超声心动图随访,监测病情进展;若出现心律失常、心悸等症状,可服用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症状。药物效果不佳或出现严重反流、右心衰竭时,需考虑手术干预,常见术式包括瓣膜成形术(修复瓣膜结构)或瓣膜置换术(安装人工瓣膜),具体方案需结合患者年龄、心脏功能及并发症风险综合评估。
早期诊断和规范管理是关键。无论是否出现症状,一旦确诊三尖瓣脱垂,患者均需避免剧烈运动,控制血压及感染风险,并在医生指导下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以延缓病情进展,维护心脏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