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汁排泄受阻指胆汁无法正常经胆管流入十二指肠,可能引发黄疸、腹痛及肝功能损伤,需及时干预。
胆汁由肝脏分泌,正常情况下通过胆管系统排入肠道帮助脂肪消化。病因主要分为两大类:机械性梗阻和非机械性障碍。前者多因胆管结石、肿瘤或蛔虫导致管道堵塞;后者可能源于肝细胞病变、胆管炎症或药物影响。患者早期可出现食欲减退、恶心等消化不良症状,随病情发展出现黄疸(皮肤和巩膜黄染)、尿液深黄、粪便颜色变浅,伴随腹痛或皮肤瘙痒。
胆汁排泄受阻的病因复杂,其中机械性因素常见。胆管结石是首要诱因,结石可随胆汁流动卡在胆管狭窄处;胆道肿瘤或胰头癌可压迫胆管引发梗阻;寄生虫感染如蛔虫也可能钻入胆管导致堵塞。除机械性梗阻外,病毒性肝炎、药物毒性或术后粘连等会引发胆管或肝细胞功能异常,造成非阻塞性胆汁淤积。部分患者因先天性胆管发育异常或硬化性胆管炎长期反复发作,逐渐形成不可逆的损害。
诊断依赖影像学检查,超声可初步筛查结石或肿瘤,CT、MRCP及ERCP能精确判断梗阻部位及程度。治疗需结合具体病因:解除机械性梗阻通常需手术或内镜取石;恶性病变可能需切除肿瘤或放置支架;非机械性因素则需停止相关药物或控制炎症。日常需调整饮食结构,避免高脂食物减轻胆管压力,同时警惕突发剧烈腹痛或黄疸加剧等提示病情恶化的表现,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