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躯体形式疼痛障碍需要治疗吗?答案是肯定的。**这种疾病以反复出现的身体疼痛为主要表现,但医学检查却找不到明确的器质性病因,其本质是心理因素导致的躯体症状。治疗的核心在于心理干预为主、药物为辅的综合方案,可显著改善症状并预防慢性化。
1. 为什么必须治疗?
若不干预,患者可能陷入“疼痛-焦虑-更疼痛”的恶性循环,长期影响生活质量,甚至引发抑郁。早期治疗能打破这种循环,避免症状固化为慢性疾病。
2. 心理治疗是关键
- 认知行为疗法:帮助患者识别并修正对疼痛的错误认知,减少灾难化思维。
- 放松训练:通过呼吸练习、渐进式肌肉放松等缓解躯体紧张,间接减轻疼痛感。
- 森田疗法:适用于过度关注身体症状的患者,强调“顺其自然”的心态调整。
3. 药物辅助缓解症状
抗抑郁药(如阿米替林)可调节脑内神经递质,既能改善情绪,也能降低疼痛敏感性;短期使用镇痛药可对症处理,但需避免依赖。
4. 生活方式调整
规律运动(如瑜伽、游泳)能促进内啡肽分泌,天然镇痛;同时需保证睡眠、减少应激源,从整体上调节身心状态。
及时就医是康复的第一步。躯体形式疼痛障碍并非“想象出来的病”,专业治疗能有效恢复身体功能与心理平衡。若出现不明原因疼痛且持续超过3个月,建议尽早就诊心理科或疼痛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