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酸是中医病名,指胃中酸水上泛,与胃食管反流病、胃炎、消化性溃疡等疾病相关,常表现为吞酸、吐酸、胃脘灼热、胸骨后疼痛等症状,治疗需结合中医调理或西医抑制胃酸分泌。
吐酸与肝胃失调、饮食不当、情志压力等因素密切相关。饮食过饱、嗜食辛辣油腻或长期精神紧张会加重胃酸分泌,引发烧心、反流等不适。中医辨证可分为食积不化、肝气犯胃、肝胃郁热及脾胃虚寒四类,分别以消食导滞、疏肝理气、清热化湿、温中健脾为治疗原则。
西医认为吐酸多见于胃食管反流病,因食管下括约肌功能障碍导致胃酸反流入食管,引发反酸、胸痛等症状。幽门螺杆菌感染、胃溃疡等也会使胃酸分泌增加,加剧反流问题。治疗手段包括质子泵抑制剂、H2受体阻滞剂等抑酸药物,及促胃肠动力药,改善胃肠排空功能。
日常需避免高糖、高脂、刺激性食物,戒烟限酒,少量多餐,避免餐后立即平卧。若夜间反流明显,可抬高床头,减少腹压。频繁吐酸伴胸痛、吞咽困难需警惕严重病变,应尽早检查。
合理调节饮食及生活习惯,配合针对性治疗,可有效缓解吐酸症状并预防复发。症状持续或加重时应及时就医,排查潜在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