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甲胎蛋白升高可能无明显症状,也可能出现食欲减退、恶心、皮肤巩膜黄染、腹痛等表现,若持续升高需警惕癌症风险。
甲胎蛋白(AFP)是一种主要由胎儿肝脏和卵黄囊产生的糖蛋白,在成人中主要由肝脏和生殖系统细胞合成。正常情况下成人体内含量极低,若检测发现升高,需警惕相关疾病可能。部分患者可能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厌油腻食物、身体消瘦、皮肤巩膜发黄等症状,还可能有睡眠质量变差、浑身无力表现,若不及时干预,严重时会出现腹部疼痛。
妊娠期女性由于胎儿肝细胞未完全发育,分泌甲胎蛋白量相对较大,会出现生理性升高,通常分娩后一年左右可自行恢复正常。胎儿若存在神经管畸形、唐氏综合征等,母亲血清甲胎蛋白也可能升高。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肝脓肿等肝脏疾病,以及生殖系统如畸胎瘤、卵巢癌、睾丸癌等肿瘤,或消化道癌症如胃癌、胰腺癌、肺癌等,都可能导致甲胎蛋白升高。特别是原发性肝癌,约60% - 70%患者会出现甲胎蛋白升高,且其升高程度及趋势具有一定诊断价值。
若发现甲胎蛋白升高且无其他不适,需定期复查监测其变化趋势。若伴有不适症状,或甲胎蛋白持续升高,需及时完善肝功能、腹部超声、CT、磁共振成像(MRI)等检查,排查肝脏及生殖系统疾病。无慢性肝病基础者,还需检查胃镜、肠镜、胸部影像等进行多系统肿瘤筛查。确诊相关疾病后,应积极配合治疗,如慢性肝病患者注意保肝治疗并监测病情,肿瘤患者需依据病情采取手术、化疗等治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