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性间歇破行是一种表现为开始步行时无症状,但行至一定距离(约1-5分钟)后出现一侧或两侧下肢无力的疾病,休息后症状可好转。这种疾病主要与脊髓动脉内膜炎、脊髓发育异常、椎管狭窄等有关。
病因
- 脊髓动脉内膜炎:炎症导致脊髓供血不足,引起下肢无力。
- 脊髓发育异常:如脊髓空洞症等,影响脊髓正常功能。
- 椎管狭窄:包括先天性和后天性,压迫脊髓导致症状。
诊断
- 症状表现:步行开始无症状,行至一定距离后出现下肢无力,休息后好转。
- 体征:可能伴有下肢麻木、肌肉无力、行走不稳、尿失禁和反射减弱等。
- 辅助检查:X光片、CT、MRI等可帮助诊断,如X光片可显示腰椎不稳、滑落或骨质增生,CT可评估椎管容积和椎间孔大小,MRI可清晰显示脊髓受压情况。
鉴别诊断
- 间歇性跛行:与脊髓性间歇破行类似,但可能由神经源性或血管源性因素引起,需根据症状和体征进行鉴别。
- 足跟步行:跖骨骨折导致的足尖负重障碍和足跟步行,与脊髓性间歇破行不同。
- 下肢拖曳步态:皮质脊髓束病变导致的步态异常,与脊髓性间歇破行的下肢无力症状不同。
- 步态不稳:多种原因导致的步态异常,与脊髓性间歇破行的特定症状不同\cite{web_7}。
治疗和预防
- 治疗:包括物理疗法、职业疗法和药物治疗,如康复训练、功能锻炼、提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以及遵医嘱使用药物。
- 预防:适当运动、控制体重、戒烟、治疗基础疾病、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等,有助于降低发病风险。
脊髓性间歇破行是一种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的疾病,以避免症状进展和并发症的发生。如果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评估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