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后溃疡是一种发生在十二指肠球部后壁的消化性溃疡,主要症状为剧烈腹痛、黑便和呕吐,严重时可导致穿孔或大出血。 这种溃疡因位置特殊,靠近胰腺和胆总管,容易引发并发症,需及时治疗。
-
病因与发病机制
球后溃疡与胃酸分泌过多、幽门螺杆菌感染密切相关。由于十二指肠球部后壁黏膜血供较少,抗酸能力弱,胃酸和胃蛋白酶侵蚀易形成溃疡。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或吸烟、饮酒也会增加患病风险。 -
典型症状
患者常表现为上腹部持续性剧痛,夜间或空腹时加重,进食后缓解不明显。部分患者会出现呕血、黑便(柏油样便),提示消化道出血。若疼痛突然加剧并扩散至背部,可能发生穿孔。 -
诊断方法
胃镜检查是确诊的金标准,可直接观察溃疡位置、大小及是否出血。X线钡餐造影可辅助诊断,但敏感性较低。幽门螺杆菌检测(如呼气试验)和血常规(排查贫血)也是必要检查。 -
治疗与预防
- 药物治疗:质子泵抑制剂(PPI)抑制胃酸,抗生素根除幽门螺杆菌。
- 生活方式调整:避免辛辣刺激食物、戒烟限酒、规律饮食。
- 手术干预:若出现穿孔、梗阻或大出血,需手术修补或切除病变部位。
早期发现和规范治疗可有效控制球后溃疡,避免并发症。若出现疑似症状,应及时就医,切勿自行用药延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