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牙齿坏了会采取填充、拔牙、假牙、自然疗法等多种方法应对,甚至早在唐代就发明了类似现代补牙的银汞合金材料。这些方法虽原始却蕴含智慧,部分原理至今仍被现代医学借鉴。
填充材料:古人用石膏、陶瓷、金属甚至蜂蜡、松脂等填补龋洞。唐代《唐本草》记载的“银膏”(银锡汞合金)比欧洲早使用千余年,而汉代马王堆医书已提到用榆皮、白芷等药物充填。
拔牙与假牙:严重蛀牙会被拔除,但过程痛苦且易感染。宋代已有职业“种齿人”从事牙齿再植,清代甚至用鼠肉膏辅助固定再植牙。假牙则以金属、陶瓷或象牙制成,富人还会镶嵌宝石装饰。
自然疗法:草药漱口(黄连、金银花)、针灸(合谷穴)、熏牙(韭菜子冰片蒸汽)可缓解疼痛。《养生要集》警告水银有毒,而雄黄加热杀菌的方法被明代李时珍改良为“三日即愈”的牙髓灭活术。
口腔保健:战国时期就有晨起漱口的记载,唐代流行“叩齿三百下”健齿。辽墓出土的骨柄牙刷证明中国比欧洲早800年使用植毛牙刷,而宋代牙粉已含生地、细辛等护龈成分。
古人的方法受限于时代,却为现代牙科奠定基础。如今我们拥有更安全的治疗手段,但“食后漱口”“少糖护齿”等理念仍一脉相承。若牙齿不适,及时就医才是明智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