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安徽蚌埠,若社保缴费基数为 19000 元,退休后养老金的领取数额会受多种因素影响。但仅从养老金计算公式来看,较高的缴费基数 19000 元会使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都相对较高。** 具体如下:
- 基础养老金:基础养老金 =(全省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 + 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 2 × 缴费年限 × 1% 。假设全省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为 A,缴费年限为 N 年。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 = 全省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 × 本人平均缴费指数,由于缴费基数 19000 元较高,对应的本人平均缴费指数会较高。在公式中,(A + 19000)÷ 2 × N × 1% ,相较于较低缴费基数,19000 这个数值会使计算结果更大,即基础养老金更高 。例如,若 A = 7000 元,缴费年限 N = 30 年,本人平均缴费指数对应 19000 元缴费基数为 2(假设),则基础养老金 =(7000 + 7000×2)÷ 2 × 30 × 1% = 3150 元 。
- 个人账户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 = 个人账户储存额 ÷ 计发月数。每月进入个人账户的金额 = 缴费基数 19000 × 8%(养老保险个人缴费比例)= 1520 元。经过多年积累,个人账户储存额会比较可观。计发月数根据退休年龄而定,比如 60 岁退休计发月数为 139。假设缴费 30 年,个人账户储存额 = 1520 × 12 × 30 = 547200 元,那么个人账户养老金 = 547200 ÷ 139 ≈ 3936.69 元 。
- 过渡性养老金:过渡性养老金 = 视同缴费指数 × 计发基数 × 视同缴费年限 × 过渡性系数 。若存在视同缴费年限,较高的缴费基数 19000 元对应的视同缴费指数可能也会较高(具体视当地政策),会对过渡性养老金产生正向影响,使其数额增加。但如果没有视同缴费年限,则不存在这部分养老金 。
社保基数 19000 元相对较高,在计算养老金时,会使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在理论上高于较低缴费基数的情况,最终能拿到的养老金具体数额还需结合全省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缴费年限、退休年龄、视同缴费情况等多种因素精确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