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医保局动态编码维护是医保标准化管理的重要机制,通过统一赋码、动态更新、全流程追溯三大核心功能,确保药品、耗材、诊疗项目等医保目录内项目信息的准确性和实时性。该体系直接关系医保基金结算效率、医院信息化管理及患者报销体验。
-
统一赋码规则
采用“分类+序列号”结构生成20位数字编码,覆盖药品(西药/中成药/中药饮片)、医用耗材、医疗服务项目等类别。例如:药品编码前3位代表药理类别,耗材编码第4-6位标识材质用途。全国医疗机构、药企必须使用该编码进行医保结算数据对接。 -
动态调整机制
每季度更新一次编码数据库,新增品种15个工作日内完成赋码,停产产品即时标记失效。企业通过医保业务编码标准数据库(www.nhsa.gov.cn/col/col37/index.html)提交变更申请,审核通过后同步至全国医保信息系统。 -
全流程监控应用
从生产企业备案到患者结算,编码贯穿采购、库存、处方、报销各环节。例如:医院HIS系统自动校验耗材编码与医保目录匹配性,医保智能审核系统通过编码追溯高价耗材使用合理性。2024年已实现98.7%的定点医疗机构编码全流程应用。 -
违规处理措施
对使用过期编码、套用编码等行为,医保局将暂停相关产品结算权限1-3个月,累计违规3次移出医保目录。2023年全国查处编码违规案件2,164起,涉及基金1.37亿元。
动态编码维护显著降低了医保审核误差率(从2019年的6.2%降至2024年的0.8%),参保人可通过“国家医保服务平台”APP实时查询药品编码有效性。建议医疗机构每月下载最新编码库,企业需在产品上市前至少30天提交赋码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