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肾水肿是肾脏功能异常导致体内水分代谢失衡的病症,主要表现为双侧肾脏区域肿胀或全身性水肿,常见于肾炎、肾病综合征等肾脏疾病。其核心机制包括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和蛋白尿引发的低蛋白血症,需通过利尿剂、病因治疗及饮食调整综合干预。
-
病因与机制:双肾水肿多由肾小球疾病(如急慢性肾炎)、肾小管功能障碍或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肾病)引发。肾小球滤过膜受损时,水分和钠盐滞留;大量蛋白尿则导致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水分渗入组织间隙形成水肿。
-
典型症状:早期表现为晨起眼睑或颜面浮肿,逐渐发展为下肢凹陷性水肿(按压后凹陷缓慢恢复)。严重时可伴随尿量减少、泡沫尿或高血压,提示肾功能进一步受损。
-
诊断与检查:需结合尿常规(检测蛋白尿、血尿)、肾功能检查(肌酐、尿素氮指标)及肾脏超声。肾活检可明确病理类型,尤其对病因复杂的病例至关重要。
-
治疗原则:
- 对症治疗:使用呋塞米等利尿剂缓解水肿,严重低蛋白血症需补充白蛋白。
- 病因治疗: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控制免疫性肾炎,降压药管理高血压肾病,降糖药稳定糖尿病肾病。
- 生活方式:严格低盐饮食(每日盐摄入<3g),控制饮水量,避免劳累。
-
预防与警示:定期监测尿常规和血压,尤其糖尿病患者或高血压人群。若水肿持续超过一周或伴随呼吸困难,需立即就医排除急性肾损伤。
双肾水肿是肾脏疾病的“信号灯”,及时干预可延缓肾功能恶化。日常需关注身体变化,早诊断、早治疗是保护肾脏健康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