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三凹征常见于上呼吸道梗阻性疾病、肺部严重病变及呼吸系统危急重症,具体表现为吸气时胸骨上窝、锁骨上窝与肋间隙的凹陷,是判断呼吸困难程度的重要体征。儿童群体更易因先天畸形或急性感染引发该症状,而成人多与慢性疾病或肿瘤相关。
-
上呼吸道梗阻性疾病
喉部异物(如儿童误吞玩具)、急性喉炎(犬吠样咳嗽伴声嘶)、喉头水肿(过敏或感染导致)及喉部肿瘤(渐进性呼吸困难)是典型诱因。这类疾病需立即解除气道阻塞,如海姆立克急救法处理异物,或通过气管插管/切开术建立呼吸通道。 -
肺部器质性疾病
严重哮喘发作(呼气延长伴哮鸣音)、重症肺炎(高热合并低氧血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桶状胸病史)等会导致通气功能障碍。治疗需结合支气管扩张剂吸入、抗感染治疗及氧疗,慢性患者建议配备家用制氧机。 -
儿童特异性病因
先天性喉软骨软化症(吸气时喉鸣)、气管狭窄(出生后持续性呼吸困难)及会厌炎(迅速进展的吞咽困难)占婴幼儿病例的60%以上。这类情况需定期进行肺功能评估,部分先天畸形需在3岁前完成手术矫正。 -
全身性疾病继发表现
神经肌肉疾病(如重症肌无力导致的呼吸肌麻痹)、代谢性酸中毒(糖尿病酮症引发的深大呼吸)及严重贫血(携氧能力下降)可能引发代偿性三凹征。此类患者需优先处理原发病,如肌无力患者需免疫抑制剂治疗。
出现呼吸三凹征时,避免盲目使用镇咳药物以免加重气道阻塞,建议采取半卧位缓解呼吸困难。婴幼儿突发症状需排查误吸可能,慢性病患者建议随身携带医疗警示卡。高危人群(如哮喘、慢阻肺患者)应每3-6个月进行肺功能检测,及时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