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白叶枯病是一种由细菌引起的严重病害,主要影响叶片和茎秆,导致产量大幅下降。以下是其症状及防治方法的综合介绍:
一、症状表现
-
叶枯型
-
病斑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呈灰白色或淡黄色水浸状斑点,逐渐扩展为波浪状边缘,严重时叶片枯死卷曲,形成"火烧叶"现象。
-
病斑与健康组织界线明显,潮湿时叶缘可见黄色菌脓溢出。
-
-
调萎型
- 主要发生在苗期或秧田后期,茎基部或叶片失水青枯,呈倒伏状,后期全株死亡。
-
青枯型
- 茎基部或根部受伤后发病,叶片失水青枯,无明显病斑边缘,严重时整株死亡。
二、发病规律
-
高峰期 :分蘖期至抽穗期,高温多雨天气易爆发。
-
环境因素 :气温28-35℃、相对湿度85%以上时,病害传播加速。
三、防治方法
1. 农业防治
-
品种选择 :种植抗病品种(如中嘉早17、粳糯2号),从无病区留种。
-
种子处理 :用90%三氯异氰尿酸或50℃温水浸种消毒。
-
田间管理 :清除病田稻草,实行浅水勤灌,避免串灌和长期深水。
-
合理施肥 :控氮增磷钾,施用叶面肥(如硼锌)增强抗病性。
2. 药剂防治
-
早期施药 :发病初期喷施噻菌酮、杀枯宁等药剂,连续2-3次。
-
轮换用药 :避免单一药剂产生抗药性,可间隔3-5天重复喷施。
-
重点时期 :分蘖期、抽穗期及雨后补喷。
3. 其他措施
-
清洁田园 :病稻草不还田,翻耕时撒施生石灰或石灰氮。
-
综合管理 :结合病虫害监测,实施稻飞虱防治、纹枯病综合管理。
四、注意事项
-
安全用药 :遵守农药安全间隔期,避免污染稻米。
-
品种布局 :重发区推广抗病品种,如徐稻3号、华安2号等。
通过综合防治措施,可有效控制白叶枯病的发生与蔓延,保障水稻产量与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