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艾滋病防治工作正式以法律形式实施始于2006年3月1日,标志性文件为《艾滋病防治条例》的颁布与施行。关键亮点包括:首次以法规形式明确感染者权益保护与义务、建立综合防治机制、免费提供抗病毒治疗及母婴阻断服务,并严禁歧视行为。
- 法规核心内容:《艾滋病防治条例》规定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公开感染者隐私,保障其婚姻、就业、就医等权利,同时要求感染者主动告知性伴侣并采取防护措施。国家免费提供抗病毒药物、母婴传播阻断服务及经济困难家庭救助。
- 防治机制:采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方针,政府主导多部门协作,覆盖宣传教育、行为干预、检测治疗全链条。例如,2004年先行实施的“四免一关怀”政策(免费抗病毒治疗、检测、母婴阻断、孤儿教育,关怀生活困难家庭)为条例奠定基础。
- 成效与挑战:截至2023年,我国艾滋病治疗覆盖率超90%,输血传播实现零报告,母婴传播率降至2%以下。但性传播占比上升,中老年感染者数量增长,仍需加强重点人群干预。
当前,我国正推进《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规(2024—2030年)》,目标到2030年全人群感染率控制在0.2%以下。公众需树立“自身健康第一责任人”意识,通过规范检测、正确使用安全套等方式主动防护,消除歧视共同参与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