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近期爆发的病毒症状主要为猩红热,3月报告病例达1542例,呈现季节性高发趋势。该病由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暂无疫苗可预防,但通过规范治疗和卫生防护可有效控制。典型症状包括发热、咽峡炎、全身皮疹及特征性“草莓舌”,儿童和青少年为易感人群。
-
核心症状与病程
猩红热首发症状多为持续性高热(39℃左右),伴随咽痛、吞咽困难等咽峡炎表现。发病24小时内出现密集针尖状皮疹,从耳后蔓延至全身,压之褪色,伴有瘙痒感。病程中后期可见舌苔变化(初期“草莓舌”,后期“杨梅舌”),皮疹消退后伴随皮肤脱屑,部分患儿出现指腹脱皮。 -
传播与易感人群
病毒通过飞沫传播(如咳嗽、打喷嚏)或接触被污染物品传播,3-15岁儿童发病率最高。托幼机构、学校等集体场所易发生聚集性感染,需加强晨午检和环境消毒。 -
治疗与隔离措施
确诊后需立即使用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完整疗程至少两周以防复发。患者应隔离至症状消失后7天,避免上学或前往人群密集场所。接触过的物品需煮沸或消毒液擦拭,衣物暴晒1-2小时。 -
预防关键点
勤洗手、戴口罩、保持室内通风是基础防护。高发期减少带孩子去密闭公共场所,加强营养和睡眠以提升免疫力。若出现发热伴皮疹,切勿自行用药,应尽早就医鉴别诊断。
近期广州已进入猩红热流行高峰,家长需警惕类似流感症状的混淆,及时就医可降低并发症风险。注意观察孩子体温和皮肤变化,做好家庭卫生管理是防控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