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虽然没有“高血压”这一病名,但对其症状和病机有深刻认识,将其归为“眩晕”“头痛”“肝阳上亢”等范畴,强调肝肾失调、痰瘀内阻是核心病机。
-
病因与病机
中医认为高血压与情志失调(如长期紧张、郁怒)、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腻)、年老体虚及先天禀赋不足相关,导致肝阳上亢、痰浊瘀血阻滞,形成“上实下虚”的病理状态。 -
辨证分型与表现
常见证型包括肝阳上亢(头痛眩晕、易怒)、痰湿中阻(头重胸闷)、肾阴亏虚(耳鸣腰酸)等,症状表现多样,但根源多与肝肾阴虚、气血失衡有关。 -
治疗原则
中医注重标本兼治,通过平肝潜阳、化痰通络、滋补肝肾等方法调整整体机能,而非单纯降压,例如天麻钩藤饮治肝阳上亢,半夏白术天麻汤化痰祛湿。 -
与现代医学的差异
中医视高血压为全身阴阳失调的结果,强调个体化调理,如情绪管理、饮食清淡、导引养生等,与西医靶向降压形成互补。
中医对高血压的理解是系统而灵活的,结合生活方式干预与药物调理,为患者提供更全面的健康管理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