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将甲状腺癌归类为“瘿瘤”,尤其与“石瘿”的临床表现高度吻合。其核心特征为颈部肿块坚硬如石、推之不移,伴随吞咽困难或声音嘶哑等症状,古代医籍强调情志郁结与痰瘀互结是主要病机。
-
病名溯源
中医古籍如《三因方》将瘿瘤分为五类,其中“石瘿”描述为“坚硬不可移”,与现代甲状腺癌的病理特征一致。《圣济总录》进一步指出,石瘿与饮食、情志相关,尤其多见于长期忧恚气结或水土异常的人群。 -
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甲状腺癌是气滞、痰凝、血瘀共同作用的结果。长期情绪压抑导致肝气郁结,影响脾胃运化而生痰湿;痰气交阻于颈部,久则化瘀成毒,形成坚硬肿块。缺碘或高碘环境(如“饮沙水”)也被视为诱因。 -
辨证分型
临床常见证型包括:- 痰浊凝结型:肿块质硬伴胸闷、舌紫暗,需化痰散结;
- 热毒蕴结型:肿块迅速增大、灼痛,需清热解毒;
- 气血双亏型:晚期正气虚衰,需扶正祛邪。经典方剂如逍遥散合四海舒郁丸加减,兼顾疏肝健脾与软坚散结。
-
治疗特色
中医强调“治未病”,通过调节情志、饮食(如适量食用海带、昆布)预防瘿瘤恶化。治疗上以中药内服为主,辅以针灸疏通经络,对术后调理或放化疗副作用缓解有独特优势。
甲状腺癌虽被现代医学称为“懒癌”,但中医提醒需警惕其潜在恶化风险。保持情绪舒畅、均衡碘摄入,并定期检查颈部异常,是防治的关键。若发现肿块质地坚硬或增长迅速,建议尽早就医结合中西医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