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介入治疗虽能有效改善心血管疾病,但其存在三大核心缺点与危害: 1. 不可逆的器官功能损害风险(如心肌梗死、心力衰竭);2. 高发并发症(血管损伤、血栓形成、感染);3. 病灶清除不彻底(易复发需二次干预)。以下具体分析:
-
器官功能损害风险
介入操作可能导致血栓脱落,阻塞心脏或脑部血管,引发心肌梗死、脑卒中甚至心力衰竭。部分患者因造影剂过敏或肾功能损伤,进一步加重器官负担。 -
高发并发症
- 血管损伤:导管穿刺易致血管穿孔、夹层或假性动脉瘤,严重时需紧急手术修复。
- 血栓风险:支架内血栓形成或栓塞可能引发二次心梗,需长期服用抗凝药物。
- 感染与出血:穿刺部位感染率约1%-3%,术后大出血风险较高,尤其对凝血功能异常者。
-
病灶清除不彻底
介入治疗仅能暂时扩张血管或放置支架,无法根除动脉粥样硬化等基础病因。约20%-30%患者因血管再狭窄或肿瘤复发需二次手术,长期疗效依赖药物维持。
心脏介入治疗需严格评估适应症,术后密切监测并发症。患者应遵医嘱用药、定期复查,并配合生活方式调整以降低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