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小麦黄斑病可采用农业防治、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相结合的方法。农业防治通过合理轮作、选用抗病品种、清洁田园等措施减少病菌来源;化学防治使用针对性杀菌剂,如多菌灵、戊唑醇等,把握好用药时期;生物防治利用木霉菌等有益微生物抑制病菌生长。
农业防治:选择抗黄斑病能力强的小麦品种,如周麦系列、郑麦系列等,从源头上降低发病几率。实行小麦与玉米、大豆等作物的轮作,避免连作引发病菌积累。收获后及时清理病残体,集中烧毁或深埋,减少田间病原菌数量,同时深耕土地,将表层带菌土壤翻至深层。
化学防治:在小麦黄斑病发病初期,及时喷施杀菌剂。可用 50%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800 - 1000 倍液,或 43% 戊唑醇悬浮剂 3000 倍液,或 25% 丙环唑乳油 2000 倍液等,每隔 7 - 10 天喷 1 次,连续喷施 2 - 3 次。注意药剂交替使用,防止病菌产生抗药性。
生物防治:向麦田施用木霉菌、芽孢杆菌等有益微生物菌剂,它们能在小麦根际形成优势菌群,抑制黄斑病菌的生长繁殖。也可利用植物源农药,如苦参碱、印楝素等,对黄斑病有一定的防治效果,且对环境友好。
小麦黄斑病防治需综合运用多种手段,根据病情和实际情况灵活调整策略,才能有效控制病害,保障小麦产量和品质。若发现防治效果不佳,可进一步咨询专业农技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