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肉样损害是一种常见的黏膜异常增生病变,表现为组织表面突出的赘生物,多为良性但部分可能恶变,常见于消化道、宫颈等部位,与炎症刺激、遗传等因素相关。
-
基本定义与特点
息肉样损害是黏膜层向空腔脏器内突出的肿物,形态类似息肉,可单发或多发。其性质多样,多数为良性(如炎性息肉),但腺瘤性息肉存在癌变风险,需通过内镜或影像学检查明确性质。 -
常见发病部位及症状
- 消化道:肠道息肉可能引起腹痛、便血或肠梗阻;胃息肉多无症状,较大者可导致恶心、出血。
- 宫颈/子宫:表现为异常出血、白带增多,妇科检查易发现。
- 其他:胆囊息肉通常无症状,偶有右上腹隐痛;鼻腔息肉可能导致鼻塞或嗅觉减退。
-
病因与高危因素
主要与慢性炎症刺激(如胃炎、宫颈炎)、遗传(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不良生活习惯(高脂饮食、吸烟)相关,部分与激素水平异常有关。 -
诊断与治疗建议
内镜检查(如肠镜、胃镜)是确诊的金标准,可同时进行活检或切除。小而无症状的息肉可观察,较大、形态异常或伴有症状者需手术切除,并定期随访防止复发。
若发现相关症状或体检异常,建议尽早就医评估,早诊早治可显著降低恶变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