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毒肾病是由梅毒螺旋体感染后引发的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脏导致的继发性肾损伤,多见于二期梅毒患者,典型表现为蛋白尿、水肿,早期规范治疗可完全逆转肾损害。
-
核心机制:梅毒螺旋体侵入人体后刺激免疫系统产生抗体,形成的抗原-抗体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上皮下,引发炎症反应和肾小球滤过屏障破坏,导致蛋白尿和血尿。
-
高危因素:不洁性行为、母婴传播或输血感染梅毒后未及时治疗;免疫低下者更易进展为肾损害。
-
病程特点:从感染到肾病可能需数年甚至数十年,但二期梅毒阶段(感染后数月)即可出现急性肾损伤,表现为突发水肿和尿检异常。
-
关键症状:大量蛋白尿(尿中泡沫增多)、眼睑/下肢水肿,部分伴梅毒典型症状(如皮疹、硬下疳)。
-
治疗与预后:青霉素抗梅毒治疗可清除病原体,多数患者肾损伤在6-12个月内恢复;若延误至晚期,可能遗留肾功能不全。
提示:梅毒感染者需定期监测尿常规和肾功能,早期干预是避免肾衰竭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