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保药品集采作为降低医疗成本的重要措施,近年来在实施过程中确实暴露出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药效稳定性问题
-
临床疗效存疑
上海市政协委员、医学专家反映,部分集采药品在临床使用中存在药效不稳定的情况,如抗生素过敏、血压不降、麻醉药失效、泻药不泻或剂量不足等。例如,高血压、糖尿病用药、麻醉药及肠道准备药物等关键领域的集采药品,常因疗效不佳导致医生无奈加大药量或更换药物,甚至危及患者生命。
-
集采后仿制药质量参差不齐
部分集采仿制药因生产工艺、原料成本等因素,药效与原研药存在统计学差异,但集采政策未对仿制药质量进行严格把关。
二、原研药供应受限
-
优先仿制机制存疑
郑民华等专家担忧,集采政策可能挤压原研药市场份额,导致部分患者无法获得疗效更优的原研药。有提案建议保留原研药通道,确保患者用药选择权。
-
医疗机构采购限制
部分医院因集采药品库存不足或医保报销政策差异,无法为患者提供原研药,患者只能依赖仿制药。
三、产业发展与创新受阻
-
药企竞争恶性化
集采政策片面追求低价,导致药企为中标竞相降低质量标准,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现象,抑制医药创新。
-
中小药企生存压力
低价集采可能挤压中小药企生存空间,影响其研发能力和产业升级。
四、监管与政策协同问题
-
集采与医保政策的衔接不足
门诊统筹等政策对集采产品的处方外流支持不足,中选药与非中选药报销差异较大,增加了医药销售市场的不确定性。
-
质量评价机制不完善
目前对集采药品的临床疗效评价多依赖个案,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难以及时发现潜在风险。
五、社会影响与信任危机
-
患者对集采药品的信任下降
部分患者因疗效问题转向高价进口原研药,导致集采药品市场接受度降低。
-
医疗体系稳定性受挑战
若集采药品质量风险问题持续发酵,可能引发医疗信任危机,甚至影响医保基金的可持续性。
总结与建议
医保药品集采需在保障患者用药可及性与质量之间找到平衡。建议完善集采药品的临床评价体系,建立原研药优先供应机制,同时加强药企质量监管,避免因价格压力牺牲疗效。应通过医保政策优化,缓解医疗机构采购压力,促进医药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