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费在法律上明确归属于医疗费范畴,但需满足“必要性”和“与侵权行为的因果关系”两大核心条件。关键亮点:康复费本质是医疗行为的延续,用于功能恢复训练或减轻伤残影响,其赔偿依据与医疗费相同,需凭医嘱或鉴定结论确定。
-
法律定义与分类
康复费被《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列为医疗费的一部分,尤其针对因伤致残后的功能恢复训练。例如,颅脑损伤后的肢体康复或骨折后的关节功能训练均属此类。 -
赔偿条件
赔偿需满足两项条件:一是治疗必要性(如能改善功能障碍),二是费用与侵权行为直接相关。若康复治疗无实际效果或属过度医疗,费用可能被拒赔。 -
实务操作差异
交强险中康复费可能被归类至伤残赔偿限额,但司法解释仍将其划为医疗费。例如,种植牙费用在交通事故中通常按医疗费赔偿,而人身意外险可能视为辅助器具费。 -
证据与计算
康复费需提供医疗证明或鉴定结论,若实际未发生但必然产生(如术后康复),可提前主张赔偿。院外购买的康复器械费用,若符合医嘱且合理,同样可纳入。
总结:康复费的法律属性清晰,但具体赔付需结合个案证据。建议受害人保留完整医疗记录,必要时通过司法鉴定明确费用合理性,以确保权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