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埠”是一个汉语一级字,读作bù,本义指停船的码头,后引申为商埠、城市等含义,常见于地名如蚌埠、杨家埠等。其字形从土、阜声,兼具地理与商贸的双重文化内涵,在方言中还可表示高岗或土丘,体现了南北用字的差异性。
- 字形与读音:部首为“土”,拼音bù,笔顺编号12132515112,五笔输入法代码FWNF。古亦作“步”,如《篇海类编》记载“船埠头”即码头。
- 核心词义:
- 码头:如“船已抵埠”“埠头”,指船舶停靠处。
- 商埠:近代指通商口岸,如“开埠”“商埠”,反映中外贸易历史。
- 方言与地名:
- 北方(如山东):多指土丘,如“高埠”“土埠子”,用于村镇名(如白埠、错埠岭)。
- 南方(如蚌埠):多关联水路码头,体现地理特征。
- 文化延伸:古籍《大明律》提及“官牙埠头”,印证其商贸功能;山东杨家埠更以木版画闻名,衍生艺术价值。
理解“埠”需结合语境,南北差异显著——南方重码头,北方重地貌。若遇地名带“埠”,可进一步考察当地历史或地理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