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下段静脉曲张是一种由门静脉高压引起的严重血管病变,主要表现为食管下端静脉异常扩张、迂曲,易破裂导致致命性大出血,常见于肝硬化患者。其核心风险在于无症状隐匿期长,但首次出血死亡率高达20%-30%,需通过胃镜早期筛查和规范治疗管理。
病因与机制
门静脉高压是主要诱因,肝硬化(如乙肝、酒精肝)导致肝脏血流阻力增加,血液被迫分流至食管下段静脉,引发静脉壁变薄、迂曲扩张。其他原因包括门静脉血栓、肝静脉阻塞等。
典型症状
早期常无症状,破裂出血时表现为呕血(鲜红或咖啡色)、黑便,伴随休克症状(头晕、冷汗、意识模糊)。慢性出血可致贫血,合并肝硬化者可能出现腹水、黄疸。
诊断方法
胃镜检查是金标准,可直观评估静脉曲张程度(分Ⅰ-Ⅲ级)及出血风险。辅助检查包括腹部超声、CT门静脉造影,用于评估门脉系统血流及侧支循环。
治疗策略
- 预防出血:β受体阻滞剂(如普萘洛尔)降低门脉压力,中重度曲张者需内镜套扎术(EVL)。
- 急性出血:紧急止血采用药物(特利加压素)、内镜治疗(套扎或硬化剂注射),必要时行TIPS手术或气囊填塞。
- 长期管理:结合药物与内镜治疗预防再出血,终末期肝病需肝移植。
日常注意事项
避免粗糙食物、酒精,控制腹压(如便秘、剧烈咳嗽),定期胃镜复查(肝硬化患者每6-12个月一次)。积极治疗基础肝病是根本预防措施。
提示:肝硬化患者即使无症状也应定期筛查,突发呕血或黑便需立即就医。规范治疗可显著降低出血风险,改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