懒胆囊是一种胆囊收缩功能减退或消失的疾病,医学上称为胆囊运动功能障碍或胆囊无力症。其核心特点是空腹时胆囊体积增大,进食后收缩和排空速度异常缓慢,导致胆汁排泄不畅,引发腹痛、消化不良等症状。关键诱因包括慢性炎症、饮食不当、精神压力等,早期干预可通过调整生活方式或药物改善,严重者需手术切除胆囊。
-
疾病本质
懒胆囊属于胆道运动功能障碍的一种类型,表现为胆囊肌张力异常或协调障碍。空腹时胆囊呈U形膨大,脂肪餐后收缩反应迟钝,甚至无法观察到胆囊。部分患者伴随胆囊壁变薄、纤维化等结构改变,进一步削弱功能。 -
典型症状
患者常见右上腹阵发性绞痛,尤其在进食油腻食物后加重,伴随恶心、呕吐、腹胀或腹泻。约23%的病例可能出现黄疸,与胆汁淤积相关。症状易与胆囊结石混淆,需通过超声或胆囊造影鉴别。 -
主要病因
- 慢性炎症或结石刺激:长期炎症导致胆囊壁增厚、纤维化,直接损害收缩功能。
- 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引发的神经功能异常,干扰胆囊自主调节。
- 精神因素:焦虑、抑郁通过神经内分泌途径抑制胆囊运动。
- 药物影响:避孕药、抗抑郁药等可能降低肌张力。
- 诊断与治疗
超声检查和胆囊造影是主要诊断手段,可评估胆囊形态及排空效率。治疗需分层管理:
- 轻度病例:低脂饮食、规律运动、心理疏导可显著改善症状。
- 顽固性病例:需手术切除胆囊,尤其合并结石或反复感染者。
总结:懒胆囊虽非急症,但长期功能异常可能诱发更严重的胆道疾病。若出现餐后腹痛、消化不适,建议尽早就医评估,避免延误治疗黄金期。日常注意减少高脂摄入、保持情绪稳定,有助于维护胆囊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