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直性肌张力增高不属于正常生理现象,而是由锥体外系病变(如帕金森病)引发的病理性肌肉紧张状态,表现为被动运动时持续均匀的阻力(铅管样强直)或伴震颤的顿挫感(齿轮样强直)。
-
核心特征
强直性肌张力增高的典型表现是肌肉僵硬且阻力恒定,与痉挛性增高(折刀样阻力)不同,其阻力在关节活动全程均匀存在,常见于上肢屈肌和下肢伸肌。若合并震颤,则呈现齿轮样顿挫感,多见于帕金森病等锥体外系疾病。 -
病因与机制
主要与基底节区神经通路异常相关,多巴胺能神经元退化导致运动调控失衡。药物副作用(如抗精神病药)也可能诱发急性或迟发性肌张力障碍,需与原发性疾病鉴别。 -
临床意义
长期未治疗的强直性肌张力增高可能引发姿势异常(如驼背、关节挛缩)和运动功能障碍,需通过改良Ashworth分级评估严重程度,并结合影像学与神经检查明确病因。 -
干预建议
治疗包括药物(如左旋多巴、肌松剂)、康复训练(持续牵拉、体位调整)及手术(深部脑刺激)。早期干预可延缓病情进展,改善生活质量。
若发现肌肉持续僵硬、运动迟缓或伴随震颤,应及时就医排查神经系统病变,避免延误治疗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