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手术通常需在腹部打4个孔,具体位置因手术类型而异,但核心原则是确保操作视野清晰且器械灵活。常见布局包括脐部观察孔、剑突下主操作孔及两侧辅助孔,孔位选择需兼顾病灶位置、患者体型及医生操作习惯,微创优势显著。
- 脐部观察孔:几乎所有腹腔镜手术的首选入口,位于脐上或脐下,用于置入腹腔镜镜头。此处疤痕隐蔽,且能提供腹腔全景视野,孔径通常为10-12mm。
- 剑突下主操作孔:位于剑突下方3-5cm处,用于主要手术器械操作,如缝合或切割。孔径与脐部孔相近,便于大器械进出。
- 右锁骨中线辅助孔:多位于肋缘下3-5cm,孔径较小(5mm),协助暴露手术区域或牵拉脏器,如胆囊切除术中固定肝脏。
- 右腋前线辅助孔:与锁骨中线孔对称分布,进一步扩展操作角度,尤其在肝胆或妇科手术中可减少器械干扰。
特殊调整:妇科手术可能增加耻骨上孔位,而肝切除手术需在左肋缘增设孔位。肥胖患者或既往有腹部手术史者,孔位需避开瘢痕并调整深度。
腹腔镜四孔布局是技术成熟的体现,但需个体化设计。患者术前应与医生充分沟通,了解孔位规划及术后护理要点,以最大化微创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