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区划三级区是指在全国水土保持区划体系中,基于水土流失现状、特点及潜在危害划分的 基本功能区 。这一划分是水土保持规划的基础组成部分,主要用于指导具体水土保持工作的实施。
三级区划体系解析
-
一级区:总体格局区
从全国范围划分,依据水土流失的总体趋势和生态敏感性,将国土划分为不同生态功能区域,为区域水土保持战略布局提供框架。
-
二级区:区域协调区
在一级区基础上,结合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禀赋等因素,进一步细化水土保持目标和管理措施,强调区域间的协调与平衡。
-
三级区:基本功能区
具体到地方实施层面,根据水土流失的严重程度、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及人类活动影响,划分为以下三类:
-
重点预防保护区 :覆盖天然林草覆盖区及已治理区域,重点防范人为破坏;
-
重点监督区 :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集中区域,需严格实施“三同时”制度;
-
重点治理区 :水土流失严重且对生态、经济影响大的区域,实施综合性治理措施。
-
实际应用示例
以安徽省为例,根据地形地貌和生态特征,将江淮丘陵岗地农田防护保土区划为丘陵区,未单独列为水土流失易发区。不同区域需针对性制定水土保持方案,如减少地表扰动、优化施工工艺等。
三级区划通过明确功能定位,为水土保持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和管理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