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血并非一种特定的疾病,而是机体的一种病理生理状态,指的是组织或器官的血管内血液含量增多,可分为动脉性充血和静脉性充血两类。以下为您展开介绍:
- 动脉性充血:又称主动性充血,主要是由于小动脉扩张,致使血液流入组织中的量增多。常见情况如下:
- 生理性充血:属于正常生理现象,例如进食后的胃肠道黏膜、运动时的骨骼肌以及妊娠时的子宫,都会因生理需要和代谢增强而发生充血,通常无需治疗,会自行恢复正常。
- 炎症性充血:多在炎症反应早期出现,致炎因子引起神经轴突反射,使血管舒张、神经兴奋,同时血管活性胺类介质发挥作用,让细动脉扩张充血,局部组织会呈现变红、肿胀的症状,像感染或过敏引发的局部红肿就属于此类。
- 减压后充血:若局部器官或组织长期受压,如绷带包扎的肢体、大量腹水压迫腹腔内器官等,组织内血管张力降低。一旦突然解除压力,受压组织内的细动脉会发生反射性扩张,进而导致局部充血。
- 静脉性充血:也叫淤血,是因静脉回流受阻,导致局部组织或器官的毛细血管和小静脉内含血量增多,这是一种被动过程,可发生于局部或全身。常见原因有:
- 静脉受压:像肿瘤压迫局部静脉、妊娠子宫压迫髂总静脉,或者嵌顿性肠疝、肠套叠和肠扭转时压迫肠系膜静脉,都可能使静脉管腔发生狭窄或闭塞,造成静脉回流不畅,引起淤血。
- 静脉腔阻塞:当静脉血栓形成,并且未能建立有效的侧支循环时,血液无法正常回流,就会导致相应部位的静脉性充血。
- 心力衰竭:比如二尖瓣狭窄和高血压病引起的左心衰竭,会导致肺淤血;肺源性心脏病引发的右心衰竭,则会造成体循环脏器淤血 。
一般而言,动脉性充血多为短暂的血管反应,原因消除后,局部血量很快恢复正常,通常对机体无不良影响。但在存在高血压或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的基础上,情绪激动等因素可能致使脑血管充血、破裂,严重时甚至引发出血性脑卒中。静脉性充血时,淤血的组织和器官会因血液淤积而肿胀,发生于体表时,由于血液内氧合血红蛋白减少、还原血红蛋白增多,局部可呈现紫绀,还会因局部血流淤滞、毛细血管扩张,使得散热增加,该处体表温度降低。若发现身体出现异常充血表现,应及时就医,以便明确原因,进行针对性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