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高密市
胶西是一个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地理名称,其历史沿革和行政范围可概括如下:
一、历史沿革
-
秦朝设立胶东郡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设立胶东郡,治所设于今山东半岛东部,涵盖今青岛、烟台、威海等地。
-
汉代胶西国/郡
汉高祖六年(前201年)置胶西郡,治所初设于今高密市西南,后因七国之乱于景帝时改为高密国,武帝后仍属山东辖区。
-
隋唐时期调整
隋开皇十六年(596年)设胶西县,治所迁至今胶州市东,后因战乱于唐武德六年(623年)废止,其地并入高密县。
-
宋元明清时期的延续
宋朝时仍称胶西县,元祐二年(1087年)设胶西县,治所迁至今李家营镇南朱家庄,直至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名胶州,管辖高密、即墨二县。
二、地理范围
-
古代范围 :涵盖今山东半岛东部的胶州、高密、即墨、安丘等地。
-
现代范围 :胶州市辖区包括原胶西县境内的李家营镇、板桥镇等地。
三、名称由来
- “胶西”之名源于胶河以东的地理位置,最早见于秦朝。汉代因治所在此设立郡国得名,后续行政区划调整中名称保留下来。
四、行政区划演变
- 1987年,原胶西县撤县设市,改为胶州市,延续了“胶西”这一名称。
胶西是山东省高密市及其周边地区的历史文化名称,其行政范围历经多次调整,但名称始终与胶河东岸的地理特征相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