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动过速抢救的核心在于快速识别、及时干预,关键步骤包括:识别症状与风险、采取体位调整与物理刺激、使用急救药物(如胺碘酮)、持续监测生命体征,以及预防复发。以下为具体流程解析。
-
识别症状与初步评估
心动过速患者常表现为心悸、胸闷、头晕,严重时可出现意识丧失或休克。需立即确认心率(>100次/分钟)、血压(低于90/60mmHg提示高危)及意识状态。若患者清醒且血流动力学稳定,可优先尝试非药物干预;若意识模糊或血压骤降,需即刻启动高级生命支持。 -
紧急干预措施
- 物理刺激法:指导患者进行Valsalva动作(用力屏气10-15秒)或咳嗽,通过刺激迷走神经减慢心率。若无效,可采用颈动脉窦按摩(需专业人员操作)。
- 药物急救: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者首选同步电复律;稳定者静脉注射胺碘酮(150mg,10分钟以上)或普罗帕酮。β受体阻滞剂适用于无结构性心脏病患者。
- 体位管理:保持患者平卧或半卧位,减少心脏负荷,确保呼吸道通畅,必要时吸氧。
-
持续监测与后续处理
急救后需持续监测心电、血压、血氧饱和度,记录心律失常类型(如室上速、室速)。若转为窦性心律,观察24小时防止复发;若无效或恶化,需考虑射频消融术等介入治疗。同时排查诱因(如电解质紊乱、甲亢),并指导患者避免咖啡因、情绪激动等触发因素。
总结:心动过速抢救需分秒必争,优先稳定生命体征,结合物理与药物手段控制心率。高危患者应及时转诊至专科,长期管理需针对病因治疗并加强生活方式干预,以降低复发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