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关键在于早期干预和规范用药,目前临床常用药物包括传统抗风湿药、生物制剂、JAK抑制剂等,通过抑制炎症反应和免疫调节改善症状。以下为10类核心治疗药物的作用机制及应用要点:
-
甲氨蝶呤
作为一线基础药物,通过抑制叶酸代谢减少免疫细胞增殖,降低关节破坏风险,需配合叶酸补充使用。 -
来氟米特
干扰嘧啶合成,抑制T/B细胞活化,适用于对甲氨蝶不耐受患者,需监测肝功能。 -
羟氯喹
调节免疫微环境,对轻症或早期患者联合用药,注意视网膜毒性筛查。 -
柳氮磺吡啶
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兼具抗炎与抗菌作用,适用于合并肠道症状患者。 -
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如依那西普)
生物制剂代表药,中和TNF-α减少关节侵蚀,需排除结核感染风险后使用。 -
IL-6受体拮抗剂(如托珠单抗)
阻断白细胞介素-6信号通路,改善全身炎症及贫血症状。 -
JAK抑制剂(如托法替布)
口服靶向药,抑制细胞内炎症信号传导,起效快但需警惕感染风险。 -
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
短期控制急性炎症,长期使用需配合钙剂预防骨质疏松。 -
非甾体抗炎药(如双氯芬酸钠)
缓解疼痛及晨僵,不作为核心治疗药物,避免长期大剂量使用。 -
新型生物制剂(如利妥昔单抗)
针对B细胞表面CD20抗原,用于传统治疗无效的重症患者。
规范治疗需根据疾病活动度、合并症等制定个体化方案,联合用药、定期评估药物反应及副作用是长期管理核心。患者应避免自行调整剂量或轻信“根治偏方”,在风湿科医生指导下完成治疗目标,配合康复锻炼提升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