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口义齿修复的印模与模型制作规范是确保义齿固位、稳定及功能的核心技术,关键亮点包括:
- 精确解剖形态:印模需完整复制牙槽嵴、系带等结构,模型需无缺损且表面光滑。
- 适度边缘伸展:上颌覆盖翼上颌切迹和腭小凹后4mm,下颌延伸至磨牙后垫,以增强封闭性。
- 功能性整塑:通过肌功能运动修整边缘,平衡唇颊舌肌压力。
- 分步操作:采用二次印模法(初印模+终印模)结合个别托盘,提升准确性。
-
印模标准
- 材料选择:硅橡胶因稳定性高、流动性好,能清晰记录黏膜纹理,减少压痛风险。
- 边缘要求:厚度2-3mm,圆钝且与黏膜反折处贴合,避免过长或不足。
- 压力控制:骨密度低者优先选用黏膜静止式印模,正常者可用选择性压力印模。
-
模型制作规范
- 石膏灌注:围模法确保边缘厚度3-5mm,模型强度需耐受后续工序。
- 后堤区处理:上颌模型需刮除腭小凹后1-1.5mm石膏,形成封闭区以提升固位。
- 数字化趋势:部分临床已引入数字化印模技术,但传统石膏模型仍是主流。
-
特殊病例处理
- 松软牙槽嵴:采用开窗法或双托盘技术,缓冲移动组织压力。
- 骨吸收严重者:黏膜静止式印模减少骨进一步吸收,配合定期复查调整。
规范的印模与模型制作能显著降低义齿戴用后的疼痛、松动问题,患者需选择经验丰富的医师并严格遵循复诊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