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南道
在唐朝时期,四川地区属于 剑南道 ,其范围和行政设置如下:
一、主要行政区划
-
剑南道
唐朝时期,四川地区主要隶属于剑南道,治所设在成都府(今成都)。该道是唐朝为管理蜀地而设立的监察区,涵盖益州(成都)、绵州、蜀州等地。
-
下属州县
剑南道下曾设益州、绵州、蜀州等州,其中益州是行政中心。还包括安岳军、灌州等地方行政区划。
二、历史沿革
-
行政区划调整
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废除州、郡制,将益州改为剑南道,治所仍为成都。 唐玄宗开元年间,剑南道进一步分为“剑南西川节度”和“剑南东川节度”,“川”字首次出现,指四川平原。
-
与周边地区的划分
剑南道东邻巫峡(今重庆奉节),西连秦岭(今陕西汉中),北接陇右(今甘肃),南抵云贵(今云南),是连接中原与西南的重要枢纽。
三、历史意义
-
经济与文化中心
剑南道是当时西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尤其是成都平原的农业和丝织业发达,绵州、益州成为重要城市。
-
军事重镇
剑南道因战略位置重要,长期设节度使,成为唐朝对抗北方游牧民族的前沿防线。
四川在唐朝时期以剑南道为核心行政区域,其名称和范围奠定了后世“四川”地理概念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