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在1925年之前被称为香山,其名称源自宋代地理志记载的“地多神仙花卉”,后因纪念孙中山先生而更名。这一变迁不仅承载着岭南文化的自然印记,更铭刻了中国近代史的重要篇章。
香山之名最早见于宋朝《太平寰宇记》,描述其“县南隔海三百里,多神仙花卉”,因盛产沉香且风景灵秀得名。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正式设香山县,辖区涵盖今中山、珠海及澳门部分区域。作为伶仃洋上的岛屿,早期居民为古越族人,汉代至唐代先后隶属番禺、东莞等县,直至独立建县。
1925年4月,为纪念逝世不久的孙中山先生,香山县更名为中山县。孙中山出生于香山县翠亨村,这一更名既是对其革命贡献的致敬,也使地名与近代中国历史紧密相连。1983年中山撤县设市,1988年升格为地级市,但“中山”之名始终延续至今。
从“神仙花卉”的浪漫意象到伟人精神的时代符号,中山的命名史折射出地域文化与国家命运的深度交织。如今,这座城市仍以香山时期的非遗传统(如崖口飘色、杏仁饼工艺)和孙中山文化遗产(故居、纪念堂)吸引着世界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