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病因与传播
- 病原体为卫氏并殖吸虫(我国主要致病虫种),成虫寄生于人体肺部,虫卵随痰液或粪便排出后,经中间宿主淡水螺发育为尾蚴,最终通过食用含囊蚴的淡水蟹传播。
- 儿童及青少年更易感染,流行于我国华北、华东、西南等22个省区。
2. 典型症状
- 早期:头痛(最常见)、呕吐、视力减退、畏寒发热等颅内压增高及炎症反应。
- 进展期:癫痫发作、肢体麻木、偏瘫、失语、共济失调等神经损伤症状,部分患者出现精神异常如幻觉。
- 分型:根据症状可分为脑膜炎型、脑梗死型、癫痫型、肿瘤型等,不同类型表现差异较大。
3. 诊断方法
-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显示嗜酸性粒细胞升高,脑脊液检查可见蛋白增高及虫卵。
- 影像学:CT/MRI可见脑部多发性囊肿、钙化灶或占位性病变。
- 免疫学检测:皮内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特异性较高。
4. 治疗与预防
- 药物治疗:吡喹酮为首选药物(25mg/kg,连服2-3天),阿苯达唑对斯氏肺吸虫效果更佳。
- 手术治疗:严重压迫症状或药物治疗无效时,需手术切除囊肿或减压。
- 预防措施:避免生食淡水蟹,加强水源管理,流行区开展卫生宣教。
该病若及时治疗预后较好,但延误可能遗留神经功能缺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