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急性小脑性共济失调是一种儿童特有的神经系统综合征,多见于1-4岁幼儿,常由病毒感染后自身免疫反应引发,典型表现为醉酒样步态、震颤和眼球运动异常,多数患儿在数周内可自行恢复,但少数可能遗留后遗症。
-
核心症状:急性起病的运动协调障碍是主要特征,包括站立不稳、步态蹒跚(如醉酒行走)、意向性震颤(动作时颤抖加剧),约50%患儿伴随眼球震颤或言语不清。部分病例发病前1-3周有发热、呼吸道感染等前驱症状。
-
常见病因:
- 病毒感染:水痘、肠道病毒、腮腺炎病毒等最常见,感染后免疫反应损伤小脑功能。
- 其他因素:药物中毒(如抗癫痫药)、重金属暴露(铅、铊)、先天性代谢异常或小脑肿瘤也可能诱发。
-
诊断与治疗:
- 需通过脑脊液检查、头颅MRI等排除脑炎、肿瘤等疾病。
- 无特效治疗,以对症支持为主,如严重病例短期使用激素或免疫球蛋白,康复训练改善运动功能。
-
预后与注意:
- 多数患儿1-4周内好转,少数恢复需数月,极少数遗留长期共济失调。
- 家长需警惕患儿跌倒风险,感染高发季加强防护,避免滥用药物。
早期识别与科学护理是关键,若孩子突发行走不稳或异常震颤,应及时就医明确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