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皮样囊肿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以下是关于它的详细介绍:
-
定义与别名:
- 上皮样囊肿是颅内最常见的外胚层组织肿瘤,约占原发性脑瘤的1%,亦称表皮样囊肿、胆脂瘤或珍珠瘤。
-
病因
- 先天性因素:主要源于胚胎发育期异位的上皮组织碎片,在胚胎第3至5周时,神经沟封闭过程中,将部分皮肤组织带入,导致上皮样囊肿的形成。
-
临床表现
- 颅内上皮样囊肿:生长缓慢、病程长,从症状开始到确诊常需数年至数十年。症状常较轻微,如刺激神经可引起明显的神经痛。
- 眶内上皮样囊肿:主要表现为眼球突出和移位,可伴有疼痛、视力下降等症状,具体表现取决于囊肿的位置和大小对周围组织的压迫程度。
- 体表上皮样囊肿:通常表现为单个皮下结节,直径一般为1~4cm,结节呈圆形或半球形,表面光滑,边界清楚,一般无明显疼痛,但可能会逐渐增大并对周围组织产生压迫。
-
检查方法
- 影像学检查
- X片:局部颅骨可能有破坏透光,且局部颅骨可能向外膨隆;脑室造影时,如肿瘤内充气,可呈现特异的影像。
- CT:肿瘤沿脑池间隙生长后成为不规则的分叶状,脑池造影CT可显示造影剂进入肿瘤裂隙内。
- MRI:多数情况下,上皮样囊肿的MRI信号介于脑组织与脑脊液之间,呈长T1、T2信号。
- 病理检查:通过影像学检查发现占位性病变后,手术切除肿瘤并进行病理检查是确诊的金标准。
- 影像学检查
-
治疗方式
- 手术治疗:上皮样囊肿为良性肿瘤,生长缓慢,极少恶变,但对放疗和化疗都不敏感,因此手术切除肿瘤是治疗本病的唯一方法。手术的目的是切除肿瘤的囊壁和内容物,应争取完全切除。
-
预后情况:
- 上皮样囊肿的预后因个体差异而异。一般来说,如果能够及时发现并接受适当的治疗,预后通常是良好的。由于该疾病可能复发或引起其他并发症,因此需要定期进行复查和随访。
上皮样囊肿是一种由胚胎发育异常导致的良性肿瘤,其诊断主要依赖于影像学检查和术后病理检查。虽然该疾病生长缓慢且极少恶变,但仍需及时治疗以避免对周围组织的压迫和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