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病因与传播途径
- 传染源主要是受感染的牛、羊等食草哺乳动物,虫卵随粪便排出后污染水源或水生植物。
- 人类通过生食含囊蚴的水生植物(如水芹、荸荠)或饮用受污染的生水感染。
2. 临床表现
- 急性期(童虫移行阶段):表现为发热(可达40℃)、右下腹痛、腹泻、荨麻疹,偶见呼吸道症状和皮肤瘙痒。
- 慢性期(成虫寄生阶段):出现胆绞痛、黄疸、食欲减退、贫血,严重时可导致胆道梗阻或肝脓肿。
- 异位损害:虫体可能移行至皮下、肺部等部位,引发相应症状。
3. 诊断方法
- 粪便虫卵检测是确诊依据,但急性期可能因虫体未成熟而呈阴性。
- 免疫学检查(如ELISA)和分子生物学检测(PCR)可辅助早期诊断。
4. 治疗与预防
- 药物治疗:首选三氯苯达唑,其次为硫氯酚或吡喹酮,需遵医嘱足疗程使用。
- 手术治疗:针对胆道梗阻、肝脓肿等严重并发症需手术干预。
- 预防措施:避免生食水生植物,饮用安全水源;流行区定期给牛羊驱虫;加强粪便管理以消灭中间宿主椎实螺。
5. 流行病学特点
- 全球约240-1700万人感染,高发于南美、尼罗河流域等低洼潮湿地区。
- 儿童和牧区居民感染风险较高,秋冬季为发病高峰期。
该病若不及时治疗可导致肝硬化、严重贫血甚至死亡,但早期规范治疗预后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