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定义与结构
胃憩室分为真性憩室(包含胃壁全层)和假性憩室(仅黏膜及黏膜下层膨出)。大多数为真性憩室,多位于胃后壁贲门附近小弯侧。
2. 症状表现
- 典型症状:约半数患者无症状,仅在检查时偶然发现。有症状者主要表现为:
- 上腹剑突下疼痛:钝痛、胀痛或烧灼感,餐后1~2小时加重,卧位时加剧,立位或坐位可缓解。
- 消化系统症状:恶心、呕吐、嗳气、吞咽困难等。
- 并发症相关症状:严重时可出现胃穿孔、胃出血、幽门梗阻或癌变(罕见)。
3. 病因与高危因素
- 先天性因素:胃壁肌肉发育不全或缺损,导致局部薄弱。
- 后天性因素:胃溃疡、肿瘤、炎症或手术等导致胃壁牵拉形成憩室。
- 高发人群:40~60岁多见,无明显性别差异。
4. 诊断方法
- 影像学检查:X线钡餐造影可见胃腔外囊袋状充盈影;胃镜可直视憩室形态及黏膜情况。
- 实验室检查:组织病理学检查可鉴别真性/假性憩室。
5. 治疗方式
- 无症状者:无需治疗,定期随访即可。
- 有症状者:
- 药物治疗: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减少胃酸分泌,抗生素控制感染,胃黏膜保护剂缓解症状。
- 手术治疗:适用于反复疼痛、憩室炎、穿孔或合并肿瘤者,术式包括胃壁内翻缝合、部分胃切除等。
6. 预后
多数患者经内科治疗症状可缓解,手术治疗效果较好,但需注意术后并发症(如吻合口瘘)。
若出现上腹疼痛、消化不良等症状,建议及时就医,通过胃镜等检查明确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