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特征
-
反复性颜面部肿胀
- 多始于口唇,可扩散至面颊、头皮、眼睑等部位,表现为无痛性、非凹陷性肿胀,触诊柔软或坚韧,可能伴随局部淋巴结肿大。
- 肿胀通常持续数天至数周,可自行消退但易复发。
-
间歇性面瘫
- 约25%患者出现面肌瘫痪,多因肿胀压迫面神经管导致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可能伴随味觉减退或听觉过敏。
- 面瘫可发生在肿胀前、同时或之后,严重者可能转为永久性。
-
皱襞舌
- 舌面出现深浅不一的纵向裂沟,严重者可分裂为多个舌叶,是本病的特征性表现。
病因与发病机制
- 病因不明,可能与以下因素相关:
- 遗传因素:约29.5%患者有家族史,部分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 免疫异常:局部免疫功能紊乱或过敏反应可能诱发炎症。
- 感染或机械刺激:病原体(如真菌、细菌)感染或面部机械刺激可能导致神经血管性水肿。
诊断与鉴别
-
诊断依据:
- 典型三联征(肿胀+面瘫+皱襞舌)及反复发作史。
- 辅助检查:颅底CT/MRI排除肿瘤或外伤,基因检测(如SLC27A1突变)可能辅助确诊。
-
鉴别诊断:
需与肉芽肿性唇炎、蕈样霉菌病、面神经炎等疾病区分,后者无家族史或舌裂特征。
治疗与管理
-
药物治疗
- 急性期:大剂量甲泼尼龙(1.0g/d静脉滴注,5-7天)可快速缓解症状。
- 维持治疗: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免疫抑制剂(甲氨蝶呤)或B族维生素营养神经。
-
手术治疗
- 严重肿胀者可行面神经减压术或减容手术。
-
日常管理
- 避免寒冷刺激、过敏原及辛辣饮食,保持口腔卫生。
预后
- 多数患者预后良好,不影响寿命及日常生活,但可能反复发作或遗留面瘫。
- 早期综合治疗可减少并发症,家族史者建议遗传咨询。
如需进一步诊疗,建议就诊神经内科、口腔科或耳鼻喉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