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袋纤毛虫病(Balantidiasis coli)是一种由结肠小袋纤毛虫(Balantidium coli)寄生在人体或动物(如猪)结肠引起的寄生虫性疾病
1. 病原体
结肠小袋纤毛虫是目前已知唯一寄生于人体的纤毛虫,也是人体中最大的原虫
- 滋养体:呈圆形或卵圆形,大小约30-200微米×25-120微米,表面有纤毛,能够在肠道内游动和繁殖
- 包囊:呈圆形或卵圆形,大小约40-60微米,囊壁厚而透明,对外界环境有较强的抵抗力,能够在室温下存活2周至2个月
2. 传播途径
小袋纤毛虫病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人因吞食被包囊污染的食物或饮水而感染
3. 临床表现
小袋纤毛虫病的临床表现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 无症状型:大多数感染者无症状,但粪便中可检出虫体
- 急性型:起病急骤,腹泻明显,每天数次或十余次,严重者可达数十次。大便有黏液或脓血,伴有腹痛、里急后重、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
- 慢性型:起病隐匿,以反复发作的腹泻为主要表现,病程可长达数月至数年。大便多为糊状或水样,伴有黏液,但脓血少见
4. 诊断
诊断小袋纤毛虫病主要依靠粪便检查,查找滋养体或包囊。急性期患者粪便中可检出活动的滋养体,而慢性期患者粪便中可检出包囊
5. 治疗
治疗小袋纤毛虫病的常用药物是甲硝唑(灭滴灵),成人剂量为每次0.4-0.6克,每日3次,口服,连用5-10天
6. 预防
预防小袋纤毛虫病的关键在于注意饮食卫生和个人卫生,避免饮用不洁水源和食用被污染的食物。加强人、猪粪便管理,避免猪粪污染食物及水源,积极治疗病猪
7. 并发症
严重感染可能导致肠穿孔、腹膜炎等并发症
总结
小袋纤毛虫病是一种由结肠小袋纤毛虫引起的寄生虫病,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临床表现多样,诊断主要依靠粪便检查,治疗常用甲硝唑,预防措施包括注意饮食卫生和个人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