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要心血管损害类型
-
心肌病变
HIV可直接侵犯心肌细胞,导致心肌损伤、收缩力下降,引发心力衰竭,表现为呼吸困难、乏力。心肌炎、扩张型心肌病也较常见,后者发生率约5%-40%。 -
心包疾病
包括心包炎和心包积液,前者表现为胸痛(深呼吸或咳嗽时加重),后者可导致呼吸困难、全身水肿,需坐位呼吸。 -
心内膜炎与心律失常
感染性或非感染性心内膜炎可引发发热、心力衰竭;病毒对心脏传导系统的影响可能导致心动过速、心动过缓等心律失常。 -
血管病变
免疫复合物沉积引发血管炎,影响中小动脉功能;长期炎症可导致肺动脉高压、冠状动脉炎或动脉瘤,增加心肌梗死风险。 -
心脏肿瘤
如卡波西肉瘤转移至心脏,可能引起心源性休克、多器官衰竭等严重并发症。
二、并发症与风险
- 常见并发症:心力衰竭、心律失常、栓塞、心源性猝死。
- 流行病学特征:HIV感染者心血管疾病风险是普通人群的2倍,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是非AIDS相关死亡的主因。
- 危险因素:包括HIV感染本身、长期抗病毒药物副作用(如血脂异常)、传统心血管风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等)。
三、治疗与管理建议
- 抗病毒治疗:尽早启动规范抗病毒治疗,控制HIV复制,延缓免疫缺陷进展。
- 对症治疗:针对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使用药物或介入治疗;合并感染时需抗感染处理。
- 风险防控:
- 戒烟、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健康生活方式;
- 定期筛查心血管风险因素(如血压、血脂、血糖);
- 多学科协作,优化治疗方案以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
若出现不明原因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排查心血管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