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膜后感染与脓肿是发生在腹膜后间隙的感染性疾病,其特点及临床特征如下:
一、疾病定义与区别
- 腹膜后感染
指腹膜后间隙的炎症反应,主要由细菌感染引起,表现为局部或全身性炎症状态,如发热、寒战、腰背部疼痛等。 - 腹膜后脓肿
是感染进一步发展的结果,表现为化脓性液体积聚,形成局限性脓腔,常需穿刺或手术引流。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 感染来源
- 邻近器官炎症蔓延(如阑尾炎、胆囊炎、胰腺炎等);
- 血行播散或腹部外伤、手术并发症导致细菌侵入;
- 免疫功能低下者(糖尿病、艾滋病等)易感。
- 常见病原体
包括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等,偶见结核杆菌或厌氧菌。
三、典型症状
- 全身症状
发热(38-39℃)、寒战、盗汗、乏力、体重减轻及全身衰竭; - 局部表现
- 腰背部或腹部持续性/阵发性疼痛,可向背部或下肢放射;
- 腹部触痛包块(部分需经直肠或盆腔检查发现);
- 脊柱侧弯、髋关节活动受限(累及髂腰肌时);
- 消化系统症状
恶心、呕吐、腹胀、食欲减退及肠梗阻表现(如肛门停止排气排便)。
四、诊断方法
- 影像学检查
超声、CT可明确脓肿位置及范围; - 实验室检查
白细胞总数升高,中性粒细胞增多,血培养可能检出致病菌; - 鉴别诊断
需排除结核性脓肿或肿瘤性病变。
五、治疗方案
- 抗感染治疗
根据病原体选择敏感抗生素(如广谱抗生素或抗结核药物); - 手术干预
- 脓肿需经腹膜后或腹腔途径切开引流;
- 严重感染需清除坏死组织或处理原发病灶(如阑尾切除);
- 支持治疗
营养支持、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及纠正全身衰竭状态。
六、并发症与预后
- 严重并发症
感染性休克、败血症、脓肿破溃至腹腔或胸腔引发多器官感染; - 预后因素
及时诊断和治疗可改善预后,延误可能导致死亡。
注:该病早期诊断困难,需结合症状、影像及实验室检查综合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