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定义与解剖基础
该病是由于结肠(多为肝曲)通过肝前或肝后间隙进入肝脏与膈肌之间,导致腹部不适和相关症状。其核心病因与肝脏位置异常或膈肌结构缺陷有关,如肝脏下垂、韧带过长或膈肌麻痹等。
2. 症状表现
- 典型症状:多数患者无症状,部分表现为右上腹隐痛、腹胀(餐后加重)、恶心、呕吐等。
- 其他症状:少数患者可能出现胸痛、呼吸困难或便秘。
- 严重并发症:若结肠发生梗阻或扭转,可引发剧烈腹痛、腹胀加重、呼吸困难,甚至肠穿孔、腹膜炎等。
3. 病因与危险因素
- 主要病因:肝脏下垂或位置异常(如肝硬化导致右肝叶萎缩)、结肠运动异常、膈肌先天薄弱或麻痹。
- 危险因素:慢性便秘、肥胖、多胎妊娠、腹水等可能增加发病风险。
4. 诊断方法
- 影像学检查:立位腹平片、腹部超声或CT可显示膈肌与肝脏之间积气的结肠影,是确诊的关键。
- 鉴别诊断:需与消化道穿孔、肠梗阻等疾病区分。
5. 治疗措施
- 保守治疗:轻症患者可通过避免吞气、减少产气食物、平卧休息缓解症状。
- 手术治疗:若症状严重或出现并发症(如肠扭转、穿孔),需手术固定肝脏和结肠,或切除病变肠段。
6. 预后与注意事项
- 多数患者预后良好,但需警惕症状反复或加重时及时就医。
- 日常应保持规律饮食,避免暴饮暴食及刺激性食物。
若出现右上腹持续疼痛、呼吸困难等症状,建议尽早就诊消化内科或普外科,完善影像学检查以明确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