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是一种严重的急性肠道疾病,以下是对该疾病的全面介绍:
1. 定义与概述
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Acute Hemorrhagic Necrotizing Enteritis, AHNE)是一种以小肠广泛出血和坏死为特征的急性暴发性肠道疾病。病变主要累及空肠和回肠,有时可波及十二指肠、结肠甚至全消化道。本病发病急骤,病情危重,病死率较高,尤其是当出现并发症如肠穿孔或中毒性休克时。
2. 病因
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但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 感染因素:C型产气荚膜杆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 type C)是主要的致病菌,其产生的B毒素可导致肠道组织坏死。
- 饮食因素:进食污染的肉类食品、饮食习惯的突然改变(如从素食转为肉食)等,可能改变肠道生态环境,促进病原菌的繁殖。
- 其他因素:寒冷刺激、劳累、肠道寄生虫感染、营养不良以及进食不洁食物等也可能诱发该病。
3. 症状
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的症状多样,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可分为不同类型:
- 腹痛:初期表现为脐周或中上腹阵发性绞痛,随后可发展为全腹持续性疼痛,伴阵发性加剧。
- 腹泻与便血:腹泻无里急后重,粪便性状从糊状逐渐变为水样,严重时呈赤豆汤样、果酱样或鲜血样,伴有恶臭。
- 恶心与呕吐:常与腹痛和腹泻同时出现,呕吐物可能为胆汁。
- 全身症状:包括发热、全身乏力、中毒性休克等,严重者可能出现肠麻痹或肠穿孔。
4. 诊断方法
诊断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需结合临床症状和辅助检查:
- 临床症状:如突发腹痛、便血、呕吐及发热等。
- 实验室检查:
- 血常规:白细胞增多,中性粒细胞为主,伴核左移。
- 便常规:隐血试验阳性,可见少量脓细胞。
- 影像学检查:腹部平片或钡剂灌肠检查有助于观察肠道病变。
- 鉴别诊断:需与中毒性菌痢、过敏性紫癜、急性Crohn病、绞窄性肠梗阻等疾病相鉴别。
5. 治疗方法
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的治疗需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采取不同的措施:
(1)非手术治疗
- 支持疗法:包括卧床休息、禁食、静脉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补充热量和维生素。
- 抗感染治疗:使用抗生素如头孢西丁、甲硝唑等,通常联合使用两种药物。
- 对症治疗:如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减轻毒血症,解痉止痛药物缓解腹痛。
(2)手术治疗
- 手术指征:
- 肠管坏死或穿孔。
- 反复大量便血且内科治疗无效。
- 腹膜炎表现或腹腔穿刺发现脓性或血性渗液。
- 手术方式:包括肠管部分切除术、外置造口术等,视病情严重程度而定。
6. 预后与风险
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的病死率较高,未经治疗的病例病死率可达20%,而需要外科干预的患者病死率可能升至30%-40%。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如果您有更多疑问或需要进一步的帮助,请随时告知!